https://www.hk01.com/%E5%8D%B3%E6%99%82%E4%B8%AD%E5%9C%8B/60219313/%E6%AE%B2-20%E9%9A%B1%E8%BA%AB%E5%A1%97%E5%B1%A4%E6%8A%80%E8%A1%93%E6%8F%AD%E7%A7%98-%E4%B8%AD%E5%9C%8B%E5%80%9F%E9%91%923000%E5%B9%B4%E7%B5%B2%E7%B6%A2%E6%8A%80%E8%A1%93%E8%B6%85%E8%B6%8Af-22-f-35
中國隱身戰機殲-20、殲-35的塗層耐久性取得重大突破,並非單純依靠現代材料科學,而是從3000年前的絲綢織造技術中獲取靈感。有媒體報道,中國科學家運用古代提花織機原理,研發出新型雷達吸波材料,使隱身戰機表面更加耐用且保持平滑,進一步增強隱身效果。
據了解,這項技術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(CASIC)與天津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,從3000年前的絲綢織造技術找到靈感,核心概念來自漢代提花織機技術。提花織機是一種可追溯至3000年前商朝的紡織工具,能透過精密的紗線排列,在布料上編織出複雜的幾何圖案。科學家將此原理應用於隱身材料,開發出「雙面提花」結構,使戰機塗層擁有更強的抗損壓力和隱身能力。
內地知名軍事自媒體「軍武次位面」在報道影片中進一步指出,這種材料透過將導電紗線融入紡織基體中,形成能有效吸收雷達波的幾何結構。其基本結構包括石英纖維電介質底層,以及由不鏽鋼紗線組成的諧振電路,能將電磁能轉化為熱能並散發出去,每根導電紗線都經過精密設計,可像古代織工排列絲線描繪龍紋或雲紋一樣,有效引導和捕捉雷達信號。
數據顯示,中國開發的新型材料能夠吸收8-26GHz頻譜中90.6%的雷達波,隱身效果遠超傳統塗層。此外,該材料還具備卓越的機械強度,可承受93.5兆帕的拉伸應力,顯著提高耐久性。
相較於美國F-22、F-35的隱身塗層,中國新材料展現多項優勢。有分析指出,傳統隱身塗層採用分層堆疊方式,在長時間飛行或受外部壓力影響後易於退化,美軍隱身戰機的維護成本極高。美國空軍地勤人員平均每3周便需重新噴塗一次隱身塗層,使F-22、F-35的飛行成本飆升至每小時超過6萬美元。
然而,中國透過「雙面提花」結構解決這一難題,降低了戰機的維護需求與運營成本,使隱身戰機能夠在長時間執行任務的同時,保持穩定的隱身性能。


中國科學家從3000年前的絲綢織造技術找到靈感,為殲-20戰機打造新型雷達吸波材料。圖為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模型。